1. <big id="okhl1"><acronym id="okhl1"></acronym></big>
    <b id="okhl1"></b>
      <source id="okhl1"><menu id="okhl1"></menu></source>

  2. <source id="okhl1"><menu id="okhl1"><legend id="okhl1"></legend></menu></source>

    新聞動態

    首頁 >> 新聞資訊 >>集團動態 >> 全方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详细内容

    全方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比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加快實現。只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從制度上引導和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才能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逐步顯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企業在黨委政府政策引導下,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努力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科技型企業數量迅速壯大。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從3.9萬家增長至40萬家,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如期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波士頓咨詢公司公布的2022年世界最具創新力公司50強榜單顯示,我國華為、京東、小米、騰訊等7家民營企業榜上有名。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在快速提升,2022年全國培育了7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997家。


    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快速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企業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根據全國工商聯的數據顯示,2022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為1.1萬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的39%,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50%。


    企業逐步成為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近年來,企業科技創新意識在增強,開展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積極性在提升,很多企業成為科技項目特別是應用研究類項目的組織者、實施者。很多企業加快將超級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應用于產業領域,推動了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騰訊、商湯科技等企業參與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發創新平臺;安徽科大訊飛建設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百度在類腦智能、阿波羅自動駕駛開源平臺、深度學習框架等領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寧德時代鋰離子電池研發制造全球領先。不少企業正通過技術攻關、自主創新,加速換道超車乃至換道領跑,向世界一流企業邁進。


    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積累國際競爭新優勢。目前國際競爭越來越集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通過創新人才政策、搭建人才項目平臺支持企業快速集聚和孕育了一大批高層次戰略性科技人才。在人才的加持下,很多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高耗能高人工投入的低端產品出口比重在下降,高科技產品出口比重在加大。2023年前4個月,我國外貿平穩向好,4月出口2.02萬億元,增長16.8%。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國產業鏈水平不斷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引領綠色轉型的產品在領跑出口,依靠科技創新中國制造不斷塑造和積累國際競爭新優勢。


    影響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的

    制約因素


    黨的二十大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意味著企業要在科技創新中承擔更重要的責任與使命,要在科技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科技成果轉化四個方面都成為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仍存在差距,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科技創新資金不足。很多企業反映科技創新所需資金難以保障。一是財政支持資金申請困難且數額少。財政科技項目“僧多粥少”,門檻較高。民營企業和高?蒲性核、國有企業競爭財政經費時,困難更大成功率低。二是政府創投基金和產業引導基金因為管理目標考核等因素限制,很難流向企業科技創新項目。三是金融機構“惜貸、恐貸、拒貸”現象突出?苿撈髽I發展存在長周期、高成長、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相對應的,其輕資產、規模小、信用偏低的融資劣勢也非常明顯,金融機構“惜貸、恐貸、拒貸”現象明顯。對輕資產的高科技企業以知識產權融資的政策尚未真正落地。


    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難。其中既有科技成果可產業化比例低的原因,也有產業化服務水平低的原因。一方面,我國科研成果企業牽頭或參與少,可產業化率低。另一方面,產業化服務水平低。高?蒲袡C構持有技術,企業有需求,信息常常不對稱,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人員數量不足,供需雙方不能及時有效對接。據調查,有41.98%的企業認為缺少有效成果對接轉化渠道,是制約企業開展戰略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的最大堵點。


    科技創新政策落實難。一是政出多門,整合力度有待加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發改、財政、工信、科技等不同部門設立了目標不同、種類繁多的科技資助項目,每個項目有不同的管理環節。企業為了獲取各級政府、不同部門的政策資助,常常疲于奔命忙于應付。二是信息傳遞不暢,知曉度低。有些文件,特別是涉及軍民融合的文件,因保密限制無法傳遞到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很多中小微企業反映對政策知曉度不高、了解的不及時。三是落實層面,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有的企業反映,上面政策很好,但是政策落實存在“最后一公里”走不通的現象。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不牢固。盡管我國有了一大批擁有創新意識的企業,但不可否認,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依然阻滯著部分企業發展。一是不想創新。有些企業缺乏戰略眼光,普遍存在重引進輕開發、重模仿輕創新現象,不舍得在新技術新產品上加大投入。二是不敢創新。創新需要持續投入經費,能否出成果,成果能否順利產業化落地等有很強不確定性,因而有些企業不敢創新。三是不會創新。有些企業有創新意愿,但創新能力較差。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普遍規模小、實力弱,占有創新要素少,很難獨立開展技術創新。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對策和建議

    ——從戰略層面上,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


    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強化企業發展需求與國家、地方戰略需求的互動,系統布局政策、資金、項目、平臺、人才等創新資源。研究確定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和重大科研項目,統籌布局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更加聚力地解決“卡脖子”問題,圍繞各地區優勢產業優化國家戰略性力量空間布局。


    ——從要素配置上看,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一是土地。針對用地要素制約明顯,加快盤活低效用地,加強開發建設空間載體建設。


    二是技術。制定優惠政策和資金補助,支持企業與國家創新體系中其他組成部分加強統籌協調和融通創新,培育壯大世界一流的科技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獨角獸”企業。


    三是資金。以科學評價為導向,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針對科技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微科技型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可靈活采取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提供資金解決方案。加快構建多元化資本市場,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銀企對接平臺、提供科技專項貸款、加強普惠金融對中小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為科創企業“開源”。


    四是人才。鼓勵支持企業加強人才儲備。支持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手段,保障科技人員權益。完善企業科技人才職稱評聘辦法,糾正唯學歷、唯論文、唯職稱、唯獎項等“四唯”現象,賦予企業更大自主權,支持民營企業專家參加職稱評聘,推動人才體制內外職稱互認。鼓勵人才體制內外有序流動,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政策,給體制內專業技術人才松綁,暢通高校院所人才到企業兼職。


    ——從四鏈融合角度看,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中的主導作用,引導企業全鏈條發力。


    立項環節。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科技創新項目立項,根據政策要求給予支持,也可通過先立項,待項目完成驗收后再給予獎勵補貼。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國家科技專家庫,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研發。黨委政府和各部門應向頭部企業、領軍企業征集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建議,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產業共性需求的“出題者”作用,應圍繞實體經濟、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實施環節。制定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計劃,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發揮規模效應和產業鏈“鏈主”優勢,支持其“揭榜掛帥”,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中小微企業參與補鏈和強鏈條,鼓勵大企業和龍頭企業給予支持,實現產業鏈上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評審環節。區別對待不同項目,設置不同程序和方式,吸收同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評審。


    轉化環節。鼓勵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化同頻共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審慎放松新設備新技術新產品市場準入限制,落實優先使用首臺(套)政策,優先采用國產化創新產品,摒棄“低價者中標”等懶政行為。


    ——從政策實施看,關鍵在于整合各類項目,同時通過制度建設,讓各類企業在創新過程中享有公平的機會、公平的權利、公平的規則。


    整合科技創新項目。利用本次機構改革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契機,統籌各部門有關科技創新的項目舉措,避免政策重復制定、政策相互矛盾。


    聚焦科技創新關鍵領域和內容。圍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戰略性資源支撐,從制度政策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繼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繼續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力度。完善新興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法律制度。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總部研究院建設,鼓勵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平臺建設。


    探索信息直達制度。探索建立重要科技創新政策信息直達基層、直達企業制度,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減少送達企業的中間環節和流程時間,減少信息失真,讓企業快捷、準確掌握信息。


    加強科技創新政策評估。對科技創新政策實施效果應定期開展評估,通過行業協會、商會,廣泛征求企業家意見和建議。


    ——從權益保障看,要全力消除企業科技創新后顧之憂。


    加強《民法典》《中小企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宣傳,依法全面保護企業物權、產權、債權等各項合法權益。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加大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侵犯行為懲罰力度。完善市場規則、加強監管執法,堅決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中小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完善科技創新容錯機制。形成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支持,對創新失敗負責人輕易不納入失信名單。設立國家戰略科技創新保險和風險補償基金,對于因技術路線選擇不當或不可控因素失敗的企業,給予適當補償。


    (作者系中華工商時報社副社長、研究員)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400-0936-591999
    - 售前客服
    - 售后支持
    掃一掃,關注最新消息
    seo seo
    美女爆乳18禁www久久久久久_日韩色网站_亚洲无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_无码免费视频
    1. <big id="okhl1"><acronym id="okhl1"></acronym></big>
      <b id="okhl1"></b>
        <source id="okhl1"><menu id="okhl1"></menu></source>

    2. <source id="okhl1"><menu id="okhl1"><legend id="okhl1"></legend></menu></source>